close


鳳眼果,學名為Steculia nobilis,原產地為中國的華南地區,約於200多年前清朝統治時引入台灣,但最初用途為觀賞用的園藝植物,直到後來果實才逐漸被食用。現在台灣主要的鳳眼果產地為彰化員林的百果山上,產季約是每年七月到八月之間,果實表皮為鮮紅色豆莢狀,打開豆莢後,可見黑色果實,形似栗子,且整個豆莢與鳳眼相似,故得名「鳳眼果」。

營養價值部分,由於鳳眼果原產中國,目前歐美國家及台灣並未有相關營養成分分析之研究,故這邊引用中國的研究分析結果。
每100公克鳳眼果含有60.4克碳水化合物、20.3克蛋白質、2.8克脂肪,若與形狀及口感相似的栗子做比較,發現在同克數碳水化合物下

再來,鳳眼果的抗氧化能力也相當出色!研究顯示,鳳眼果的總多酚含量為401.8微克/毫升,優於同樣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的核桃(245.4微克/毫升)。另外,國內也有研究顯示,鳳眼果萃取物對於乳癌細胞具有抑制、毒殺癌細胞的作用,可說是具有開發潛力的食材之一。
不過最後要提醒大家,鳳眼果仍屬於澱粉含量較高的主食類,故食用量仍必須節制,建議可以將部分白飯量「替換」成鳳眼果,而不是以增加攝取的方式。另外,根據報導,獸醫師不建議將鳳眼果餵食給貓、狗等毛小孩,可以致使貓狗中毒,但仍需更多研究加以佐證。(以上科普文章由新營養食代團隊營養師 陳柏鈞 撰文)
看完了鳳眼果的科普,是不是對它更感興趣了呢?

放在手中,好像鬆餅夾著大粒黑珍珠,著實可愛
前些天收到了來自台南玉井的有機鳳眼果,農場主人表示蘋婆樹是他的父親在三十年前為了自家的四個孩子平時能有零嘴可吃,於是親手種下了三十棵蘋婆樹。如今,每年都結實累累,希望我能試煮試做一些菜色給大家看,所以這陣子Fiona只要有空就在試做各種鳳眼果料理。
但在做料理之前,得先設法為鳳眼果去殼~因為沒去殼做不了菜!!【延伸閱讀:鳳眼果料理:絲瓜燴鳳眼果,甘甜好滋味】
鳳眼果的去殼與預處理
收到的鳳眼果果實均已去掉果莢,被妥善安置在保鮮袋。如果沒有馬上用,不必急著清洗,因為它的表面包裹著一層黏黏滑滑的皂素,是它的天然保護層,冷藏保存可以保存一週。

1.將鳳眼果放入盆中,注水洗淨,果殼上的皂素遇水會形成泡沫,反覆換水搓揉清洗三次直到水變得清澈。

2.將洗好的果實注入清水到剛好沒過所有果實的高度,放入電鍋,外鍋放兩杯水,進行蒸煮。

3.可以看到外層的殼已裂開。倒掉蒸煮的水,沖冷水降溫。把外層黑色的薄果皮剝除。然後再清洗一次,瀝乾。

4.以乾鍋用中小火進行翻炒直到硬殼裂開,取出待涼。後續剝殼就不用出動美工刀。

接下來是手工時間:可以放涼就直接剝殼,也可以乾炒後再剝殼。原則上要把淺咖啡色這層QQ的厚膜拔起,才算完整去殼。
厚膜也是可以吃,但是如果為了做菜美觀,一般也會把膜也去除,直到露出黃澄澄的鳳眼果本身。
厚膜也是可以吃,但是如果為了做菜美觀,一般也會把膜也去除,直到露出黃澄澄的鳳眼果本身。

全部剝殼完畢,像極了一堆黃澄澄的小太陽,看起來好療癒啊~~它的顏色,真的很美
身為視覺系料理控,這個食材如果做成精緻桌菜,賣相一定非常好啊!
保存方式
去殼完畢的鳳眼果,只要將他們放入保鮮袋中冷凍保存就可以了。可長時間維持口感不變。由於冷凍的鳳眼果本身已經熟了,要用的時候只要隨手放幾顆入菜餚中配色,不需要過度烹煮喔(煮太久絕對會粉掉)
,
鳳眼果的味道和栗子非常相似,味道甘甜有澱粉的口感,但是鳳眼果比栗子更有彈性一些。明亮的黃色代表它補脾。
它同時具有優質澱粉和完全蛋白質的特性(每一百克就有20克蛋白質,屬於高蛋白的主食類),就算是跳餐只吃這一味,也能顧得到健康。
在咀嚼每一口時,如能咬到80下,讓唾液與之充分在口裡拌合,會更有利於膠原蛋白的吸收。

看回過去的歲月裡,雖然物質普遍缺乏,平常只有吃著簡單天然、容易取得的食物。像是地瓜、地瓜葉、蘋婆(鳳眼果)等,吃著吃著就健康了,也沒有特別保健。原來都是因為經常吃健康食材,為健康存下良好的本啊!您說對嗎?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